close

html模版不花財政錢就可推動綠色投資的“魔術”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記者薑楠 陳周陽)當前,發展綠色金融已成為全球性議題,環境風險也日益受到金融機構的重視。作為金融分析的重要工具,國內外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展對環境風險分析方法的研究,取得瞭一定的成果和經驗,值得其他金融機構關註、學習和運用。

7月17日,由中國工商銀行主辦,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綠金委”)作為指導單位的環境風險分析國際討論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環保部、保險學會、英格蘭銀行、瑞銀集團、法國巴黎銀行、蘇黎世大學、彭博、明晟、標普、能源基金會等機構約20多位中外專傢學者分享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討環境風險分析的最新工具及未來發展。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第三方評估機構的逾100位環境風險分析領域的專傢和代表參加瞭這次會議。能源基金會(中國)、B20中國工商理事會和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為會議提供瞭支持。

金融機構有必要對環境風台灣商標申請險進行分析

在剛剛結束的G20漢堡峰會上,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提出推動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分析和改善環境數據可獲得性的倡議寫入《G20漢堡行動計劃》。日前,德國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已正式發佈瞭研究小組提交漢堡峰會的《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報告提出鼓勵金融業開展環境風險分析。

在去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發佈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做好環境風險管理,要提升機構投資者對所投資資產涉及的環境風險和碳排放的分析能力,就環境和氣候因素對機構投資者(尤其是保險公司)的影響開展壓力測試。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傢、綠金委主任馬駿表示,進行環境風險分析有兩層意義。一是防范金融風險。從金融機構角度來講,環境風險導致金融風險的案例表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有必要加強自身對環境風險的識別,量化分析和管理,從而增強本機構的穩健性和抵禦風險的能力。二是推動投資結構和經濟機構向綠色化轉型。通過環境風險分析,可以推動金融機構自身提升對綠色資產的偏好,減少對污染性產業的投資。金融機構使用環境風險分析工具,可以在不花費財政資源(如對綠色產業的補貼和對污染產業的稅收)情況下,起到引導金融資源進入綠色領域和抑制資金進入污染和高碳行業的作用,推動經濟向綠色化轉型。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傢特別重要。

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聯席主席、英格蘭銀行高級顧問Michael Sheren表示,環境風險分析對於政策制定者、投資人、決策者都非常重要,應該給予更多關註。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將密切關註環境風險對金融機構穩定性的影響。

中國銀監會研究局巡視員葉燕斐指出,分析環境風險是否會對銀行業造成系統性風險非常關鍵。通過環境風險壓力測試,可以整體分析環境和社會風險在逐漸增大及內生化的過程中,如何影響銀行的資產質量,從而提醒銀行機構更好地配置金融資源。這實際上與商業銀行資產結構調整,乃至國傢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是一致的。

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周月秋則表示,環境風險的量化分析、定價策略研究、管理方法探索是構建有效的、可持續金融體系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也將更好地契合國際監管政策和風險管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如何進行環境風險分析?

環境風險的識別和評估,對於開展綠色金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手段。開展環境風險分析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要瞭解和掌握具體的分析方法、模型和工具。但是,目前中國乃至全球的環境風險分析和管理工具中公開的內容相對較少,因此銀行等金融機構往往難以對其資產組合面臨的環境與社會風險進行有效評估。在此方面,中國銀行業走在瞭世界的前頭。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綠金委顧問張紅力表示,在綠金委的指導下,工商銀行已經率先開展瞭環境風險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壓力測試研究,探索出瞭環境風險向銀行信用風險的傳導機制,測算出瞭不同程度的環境風險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影響程度。前期以火電、水泥等行業進行瞭實證測算,關於鋼鐵行業的環境風險壓力測試也已經完成。此外,工商銀行還發佈瞭《ESG綠色評級及綠色指數研究報告》,該評價體系充分考慮瞭中國國情特點及企業特征,在國內商業銀行尚屬首創,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信性。不僅有助於銀行識別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優秀企業客戶、防范環境與社會風險,對於引導綠色投資、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助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也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紅表示,由於綠色發展相關政策不斷出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所面臨的環境風險越來越大,所以銀行業不得不高度關註。同時,還需要對風險進行量化識別。工商銀行環境風險壓力測試的應用將有效提升對環境風險的識別能力和水平。環境風險壓力測試至少可以帶來以下幾個益處:第一,對環境風險進行量化;第二,對環境風險的貸款(投資)在定價上提供參考;第三,提前為商業銀行進行資產預配置提供參考。

此外,包括瑞銀集團、法國巴黎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財產再保險公司、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中國水風險(WRI)、香港RMS、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團,標普旗下的Trucost等國內外機構都已經開始對環境風險分析的模型和方法進行瞭研究並取得瞭一些成果和實踐經驗。

馬駿指出,除瞭模型和方法之外,環境風險分析,尤其是環境壓力測試,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數據。這裡指的“數據”不僅僅是企業披露的用於判斷“環境現狀”的數據,同時還需要更多帶有前瞻性的公共環境數據,包括氣候變化各種情景、自然災害概率、對能源政策和能源轉型的預測、新技術的變化對能源行業可能帶來的影響等。

據悉,改善環境數據可得性的一些具體建議都寫進瞭《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中。比如,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已經著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組織編寫公共環境數據的指南。

環境風險分析的例子和運用

會議討論瞭一系列環境風險分析的案例。比如,如果銀行發現,在環境高風險領域中貸款不良率會上升,這個結果自然就會影響銀行的信貸政策,銀行會對環境高風險領域的貸款提高利率,以覆蓋未來額外發生的信用成本。銀行如此運用環境風險分析結果的內在動機是防范自身面臨的信用風險,提升本機構的穩健性,但從宏觀角度來看,實際上達到瞭一個減少對污染行業的貸款、增加對綠色行業貸款的目的,推動瞭經濟向綠色化轉型。

對資產管理公司和保險資管業務來講,環境風險分析一個典型用途就是影響其投資配置。如果一傢公司投資瞭許多污染性和高碳行業的資產,通過壓力測試發現,這些投資的估值未來可能會下降百分之幾十,那就應該盡早開始減少對這些高風險行業的投資,將更多資產配置到低碳、綠色的行業。許多實證研究表明,投資於綠色指數產品的長期回報率好於主流指數,主要原因就是綠色“篩選”(或環境風險分析)幫助投資者減少瞭由於環境因素導致的下行風險。從微觀上講,環境風險分析所推動的資產配置變化保護瞭這些資管公司;從宏觀意義上來講,它也達到瞭加速投資結構和經濟結構向綠色的轉型的效果。

對保險公司的負債端來說,加強環境風險分析可以幫助其較為準確地設定與環境相關的保險產品的保費,如各類巨災保險、農業保險、財產保險和環境污染責任險的保費,以保護公司的財務可持續性。如果保險公司低估瞭對氣候變化導致的各類自然災害的概率和各類污染事故的概率,就可能出現保費過低而無法覆蓋未來賠付支出所帶來的損失。從保險公司自身來看,環境風險分析可以讓其少受損失,增強其穩健性;從對投保企業的影響來看,合理設定與環境相關的保險產品的保費,會給投保企業一個關於未來發生環境和污染事件概率的警示,就可能改變這些企業的行為,降低其過度參與環境高風險的經濟活動的沖動。

環境風險分析仍然面臨挑戰

《2017年G20綠色金融綜合報告》指出,綠色金融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金融機構對環境因素可能轉變為金融風險的認識不足,且許多金融機構台灣申請商標尚不具備識別環境風險和量化評估其影響的能力。

盡管對環境風險進行量化分析的作用和影響取得瞭一定的共識,但環境風險分析在推廣使用中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

馬駿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和註冊商標申請台中挑戰有待克服:

一是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分析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目前中國關註環境風險分析的金融機構還不多。國際上的情況也不是特別樂觀。對許多其他新興市場國傢的機構來說,環境風險分析還是個新的概念。

二是方法和工具還不太成熟。目前對於環境風險分析有很多工具和方法,但有些隻是初步的結果,在很多方面還需要細化和完善,提升其可用性。有些工具的學術性比較強,金融機構應用起來還比較困難。

三是不同機構的研究缺乏可比性。許多機構的研究都有其情景假設和壓力測試的條件,對結果的表述也都有各自的方法,這就造成瞭各種方法和工具之間缺乏可比性。

四是數據可獲得性的缺失。要提高數據的利用度和可用性,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進。未來要進一步推動國內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在國際上要推廣TCFD(FSB下設氣候相關金融信息披露工作組)關於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自願原則。在公共環境數據獲得方面,要提高利用度和可用性。

五是公共部門的缺席。如果央行、監管部門、國有大型金融機構都能參與進行環境風險分析,甚至開展系統性金融風險分析,可以對其它金融機構產生很好的引導作用。

六是缺乏國內國際的交流和研討。環境風險分析的方法、工具和數據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公共產品。可以研究出幾套環境風險分析辦法讓全球業界共享,這需要加強國際國內的交流和合作。


馬駿說,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需要政府、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國際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合作。在政府和監管層面,要給金融機構發出更為明確的信號,鼓勵和支持它們開展環境風險分析。在金融機構層面,需要提升意識、投入資源(財力和人力)、提升能力。G20和相關國際組織應該出面組織更多的國際研討會分享經驗,支持對方法論的研究和傳播。NGO等社會組織也應該在能力建設方面給金融機構予支持,並積極參與宣傳和推廣。



(原標題:不花財政錢就可推動綠色投資的“魔術”)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isu262m0o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